乙巳年早春二月。
一日,台属肖君发来微信,称有两位台胞要上一趟浮邱山,问我可否有兴趣陪同前往。笔者和肖君同是县十届政协民宗台侨新组的委员,志趣相投,遂欣然应允。
浮邱山是湘中佛道并存的楚南名山,位于桃江县城西南12公里处,主峰海拔752.4米,号称“小南岳”,四时八节都有上山拜佛。近年修通了旅游公路,浮邱寺及周边景点也修缮一新,每年三月三,登高揽胜的游客纷至沓来,塞满山道。
这是一个晴朗之日,雀鸟尚在熹微的晨光中鸣叫,我如约赶到浮邱山麓的梅林寺,才7点多。大家结伴同行,经肖君介绍,见识了两位台胞,一位叫老陈,一位叫老郭。寒暄后,一起徒步登山。抬眼往上看,浮邱山尚未睡醒,给雾纱笼罩在“梦境”中,树也朦胧,鸟也朦胧。雾,是浮邱山一道奇妙的景观。即使晴朗之日,这里早晚也常是云环雾绕。雾中的山峦,若隐若现,远看似浮,近看是邱。以形态而论,浮邱山由此得名。最初的“版本”是:远古出了个神仙,自号浮邱子。朝游浮邱寺,夜宿子良岩。如果当年不是浮邱子问津,哪来千年古刹暮鼓晨钟,哪来绵延不绝的鼎盛香火?边走边看,时间已过9点,山上的景象却仍像早晨,阳光还没照临山腰,山壑间弥漫氤氲雾气。
至山顶,入古寺,我们一行受到县政协委员、古寺主持释明仁的热情接待。摩刻于寺内壁上的“印心石屋”四字吸引了不少人。两位台胞向释明仁主持请教这四字的来龙去脉,他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:“晚清两江总督陶澍,安化人,桃江是他的第二故乡。陶澍之父是一位塾师,曾在桃江的修山、杉树仑、源嘉桥等地教书多年。陶澍小时随父读书,有一年陶澍父子赶庙会上了浮邱山,陶澍在真武祖师佛像面前,私下许了个心愿:只要佛祖保佑他有造化,将来一定报答。陶澍长大后考中进士,从此进入仕途,官至两江总督。道光十五年十一月,道光帝赐给他一块御题的大匾,上书 ‘印心石屋’四字。不久,陶澍回了安化老家一趟,途经桃江,他专程骑马上了浮邱山,将‘印心石屋’四字摩刻于寺内壁上。”听了明仁主持的讲述,老陈感慨地说:“阔别家乡几十年,许多人和事都忘了,只有浮邱山没有在记忆中消失。”老郭接口道:“我6岁那年,就随祖父上山进香,还听他讲过陶澍的故事,记忆犹新。”
浮邱寺门前有一对联格外引人注目:中国有圣人,是祖是师,咄咄西来东土;名山藏帝子,亦仙亦佛,玄玄北镇南天。明仁主持介绍,里面提到的“帝子”,据考证是明代流落民间的建文帝。这副对联是明代重臣郭都贤退隐家乡浮邱山,修禅时所题。建文四年(1402年),燕王朱棣为了夺取皇位,带兵攻下了当时的首都南京,建文帝流落民间,隐匿于山林。《湖南佛教寺院志》记载:“栖霞寺原名宝泉寺……有寺志法普可据。明建文帝朱允炆出家为僧,转涉于吴、楚、湘、粤、滇、黔之间,云游衡阳花药山,经益阳驻锡于宝泉寺。”有诗曰:“身披袈裟退龙袍,北望京都万里遥,坐对青山思旧昔,惟有群鸟早晚朝。”后来建文帝到了浮邱寺,伴黄卷青灯,听晨钟暮鼓,静心修禅。建文帝爱上了浮邱山和浮邱寺这块宝地。寺庙周边还有很大一片茶园,寺庙里有专门的制茶和尚。建文帝喝过三大杯,感到通体清爽,马上表示也要做一名制茶和尚。建文帝当了浮邱山制茶和尚以后,因为他懂制茶过程里的中药制作原理,研制有药用价值的茶。浮邱寺周围有几十棵千年银杏树。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树更多。一到秋天,满地金黄色的银杏叶,像厚厚的黄色积雪。银杏树是地球上的活化石,银杏果也是中医里著名的呼吸道治疗良药。建文帝在浮邱寺研制了一款茶:银杏叶烤秋茶。这茶口味独特,药用价值更不用说。后来,每年三月三的浮邱山庙会,南岳大庙的和尚来浮邱寺谒拜无量寿佛,都要在原来特供茶的基础上,再要一份建文帝做的银杏黑茶,用来留着自用,招待贵宾。我们在禅房品茶时,明仁主持介绍,深耕茶业的夏朝辉女士以“银杏叶烤秋茶”为底蕴,推陈出新,研制了一款“浮邱茗韵”黑茶,融汇历史揉合人文,给桃花江黑茶赋予了禅宗的厚重、修竹的节操、美女的优雅。我们观察到,茶汤色泽红浓明亮,透露出一种深沉而浓郁的美感,喝一口,醇厚甘甜,回味无穷。
品了浮邱禅茶,吃过素食斋饭,我们向明仁大师告别。下山时,边走边聊。老陈胞环顾了一下四周的景色,又纵目眺望山下,山下车水马龙,楼房林立,公路如练,资江如带,人的胸襟也会随着视野的开阔而变得宽广起来,心底涌起一股亢奋、豪迈的神情,便信口而吟:“浮邱雾海接蓝天,揽胜寻幽妙境连。胜日喜登名山顶,翘首两岸大团圆。”老郭步韵和之:“喜上浮邱头顶天,一望台海紧相连。音讯不因山水隔,人间最美是团圆。”吟者的眼睛湿润了。
来源:县文联
作者:刘文奇
编辑:张红莉
本文为桃江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aojiangnews.com/content/646947/58/1478075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