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我把桃江的非遗“剪刻”艺术带进了北京的课堂

来源:县教育局 作者:韩惠欣 丁双英 编辑:刘琦 2025-10-31 14:34:31
—分享—

讲述人Vikki Han(韩惠欣):加拿大籍华人、温哥华北京海外侨友会会长、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硕士研究生

10月30日于我而言是一个充满意义的日子。就在北京的王府学校,我与二年级的孩子们共同度过了一堂关于桃江剪刻纸的艺术课。看着孩子们沉醉于镂空光影的眼神,我心中充满了作为文化“搭桥人”的欣慰。

我在北京王府学校给学生展示、讲解桃江剪刻作品 摄影RAHIMOV BEHRUZ

我与桃江剪刻纸的缘分,始于与中共桃江县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罗中华先生的一次相遇。今年10月20日,他带队组织桃江剪刻艺术家参加“桃江刻纸晋京展”,桃江9位剪刻艺术家的60余幅作品在京师美术馆展出,为期一个星期。正是罗部长的热情引荐与深厚信任,让我得以深入领略这项非遗艺术的魅力。桃江剪刻艺术家们对非遗剪刻艺术的热爱、坚守和精深的造诣令我惊叹不已。我还荣幸地被桃江县委宣传部、桃江民间文艺家协会郑重授权,承担桃江剪刻艺术海内外公益宣传推广、学术研讨、展出的责任,让我有机会致力于将这份瑰宝走出中国、走向世界尽一份力。

在京师美术馆,Vikki Han(韩惠欣)(左二)向颜新元教授(右三)和桃江剪刻艺术家交流剪刻艺术 汪术 摄

课堂上,我带来的另一件“法宝”,便是那本荣获“中国好书”等大奖的绘本——《妈妈的剪影》。他的作者是一对母女,母亲叫刘雪纯、女儿叫弯弯,她们在美丽的桃花江土生土长,是从小就喜爱的剪刻艺术伴随她们成长,从乡下到县城、省城,一直到北京。我动情地告诉孩子们:“这本书里的剪纸,源自桃江这片热土,它承载着一位母亲的生活印记,也凝聚了一个地方的千年文脉。”当孩子们的小手轻轻抚过书页,好奇地追问时,我深深感到,美好的文化自有直抵人心的力量。当孩子们认真的看着艺术家汪术先生的《喜庆》作品时,文化传承的种子正悄然在这座国际化校园里播种。

 

Vikki Han(韩惠欣)(左二)、女儿和《妈妈的剪影》作者刘雪纯女士(右一)、颜新元教授(右一)夫妇合影 郭伟文  摄

从屈原行吟的江畔到古老的纸扎技艺,再到走上T台的“剪纸时装秀”,桃江剪刻纸的生命力让孩子们惊叹不已。动手环节总是最热烈的,孩子们埋头创作,虽然手法稚嫩,但那份专注无比动人。当一个孩子高高举起他剪出的“小竹笋”,并大声说“我认识桃江了!”时,我确信,一颗关于美、关于桃江的文化种子已然播下。

从桃江刻纸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学术盛展,再到今日走进国际学校的启蒙课堂,我有幸见证了这项艺术如何在不同舞台上绽放异彩。作为宣传大使,我珍视这份与文化结缘的使命。未来,我愿继续以所有热情与资源为舟楫,载着桃江剪刻纸的神韵,驶向更广阔的世界。

来源:县教育局

作者:韩惠欣 丁双英

编辑:刘琦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aojiangnews.com/content/646955/95/15401169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桃江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