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桃江各地通过政策引导、主体培育,让秸秆“变废为宝”,不仅破解了禁烧难题,更蹚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。

航拍家鑫家庭农场 莫非易 摄

收储点内码放整齐的秸秆 莫非易 摄
11月6日,走进位于浮邱山乡炭山桥村的家鑫家庭农场,高大的秸秆收储点内,打捆成型的秸秆包垒放得宛如一座金色小山。农场负责人习见长正和工人们将刚收来的秸秆包从车上下卸,现场一派繁忙。

习见长和工人们从车辆上搬卸秸秆包 莫非易 摄
作为桃江县有名的养牛大户,习见长的肉牛存栏量达140头,每到冬季,青储饲料就成了“刚需”。“以前本地没足够稻草,得去沅江、大通湖甚至外省买麦秆,一年要100多吨,最贵时一吨1200多块,运费、租车费全得自己扛。”习见长坦言,过去的饲料采购难题,曾是养殖场扩产的“拦路虎”。

习见长驾驶打捆车在田间收秸秆 莫非易 摄
转机始于2023年桃江县秸秆综合利用政策的落地。嗅到机遇的习见长不再观望,果断添置打捆机、粉碎还田机等设备,从“买草人”变成“收草人”,面向全县回收稻草。两年间,他陆续新增5台专业设备,收储规模一步步扩大。
“今年买的3台打捆机收了1200吨秸秆,自家牛吃不完,卖出去了700多吨,赚了49万元,前期买设备的钱差不多回本了。”谈及如今的收益,习见长语气里满是干劲。
在家鑫家庭农场的带动下,浮邱山乡13个村中,有7个村设立了收储点。这些收储点投入使用后,不仅解决了本地秸秆去处,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。“现在在习老板这儿做事,一天能挣150块,不用外出打工,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,我很满足。”帮工夏卫清一边熟练码放秸秆包,一边笑着说。

习见长投资新建的县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 莫非易 摄
随着全县秸秆利用体系日渐完善,习见长的步伐迈得更大。2025年,桃江县启动县级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设,他第一时间报名参与,投资新建了4000平方米的县级收储中心,还拓展出育秧基质加工新业务,从“单打独斗”彻底融入全县秸秆循环利用的大网络。
习见长的转型之路,正是桃江县秸秆综合利用从“单点突破”走向“全域覆盖”的生动缩影,越来越多市场主体和村民主动参与进来,让全县秸秆循环利用网络越织越密。
如今,桃江县“疏堵结合、以用促禁”的秸秆治理体系已全面成型:3个县级标准化收储中心、11个乡镇收储网点、50个村级临时收储点星罗棋布,成功对接生物质能发电、饲料加工、有机肥生产、食用菌基料等9家产业链企业,形成日均1200吨的秸秆处理能力。截至目前,全县秸秆年收储能力已达10万吨,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%以上,基本实现“田间零焚烧、秸秆全利用”。
来源:县融媒体中心 浮邱山乡
作者:莫斌 莫非易 马少平
编辑:刘琦
本文为桃江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taojiangnews.com/content/646955/98/15411955.html